草原上的“文藝輕騎兵”

  在蒙古語中,烏蘭牧騎的意思是“紅色的嫩芽”。

  正藍旗烏蘭牧騎是內蒙古自治區迄今為止活動時間最長的烏蘭牧騎,仁·斯琴巴特爾是現任隊長。早在1987年,他就加入正藍旗烏蘭牧騎。近日,他向記者講述了這支基層文藝工作隊背後的故事。

  60年過去了,烏蘭牧騎和當初一樣,紮根牧民,為牧民們服務,烏蘭牧騎精神永不過時。對於烏蘭牧騎的未來,他也有了更大的雄心。“我們現在是中國的烏蘭牧騎,下一步,我們要做到世界的烏蘭牧騎。”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歡歡

  圖/受訪者提供

  2004年,正藍旗烏蘭牧騎進行了重組改革,經過競爭上崗,有18名隊員成立了重組后烏蘭牧騎的新隊員,仁·斯琴巴特爾被任命為新隊長。

  “我國第一支烏蘭牧騎”

  說起烏蘭牧騎的歷史,斯琴巴特爾如數家珍。他說,烏蘭牧騎是內蒙古大草原上的傳奇。1957年,我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在蘇尼特右旗草原上誕生。這是一支隊伍短小精悍、隊員一專多能、裝備輕便靈活的基層文化工作隊。

  在蒙古語中,烏蘭牧騎的意思是“紅色的嫩芽”,它總能把黨和政府的方針和各級政府的政策、號召,融入演出的節目中。演出、宣傳、輔導、服務是烏蘭牧騎的四個工作內容。

  斯琴巴特爾回憶說,30年前,烏蘭牧騎只有四五個人,往往一場演出裏面,每個人都要參與一半以上的節目演出,業餘演員經常要跟演員一起演出。作為馬頭琴樂手的他演奏完后馬上要去跳舞,還要去報幕。有時一台晚會下來,作為隊長的他要表演十多個節目,衣服一換上,馬上就上台了。“這就對隊員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一專多能。唱歌的能拉馬頭琴伴奏,放下馬頭琴又能頂碗起舞。”

  斯琴巴特爾記得,剛加入烏蘭牧騎的時候,條件特別艱苦,每次下鄉演出都是騎馬和勒勒車,沙漠和戈壁地區到處都是砂石,顛簸得很厲害,往往在路上一走就是一個月。

  在茫茫戈壁和草原中馳騁,主要就是靠駱駝、馬車拖着沉重的道具在村莊中流動表演。男人們都是跟着馬車走,車上放着行李鋪蓋。當時冬天刮大風,最大能達到10級,黃沙漫天,什麼也看不到。有時車輪就陷在裏面,只好將沙子挖開,繼續前行。

  “只有一個觀眾也演出”

  烏蘭牧騎有一句口號:不漏掉一個蒙古包,不落下一個農牧民。

  斯琴巴特爾說,30年前還沒有手機,牧民每當聽說演出隊要來,大家就口口相傳。由於草原幅員遼闊,相鄰的幾戶牧民往往相距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為了一場兩個小時的演出,斯琴巴特爾和20多名隊員往往要在戈壁、草原走上幾天幾夜,甚至一個星期。沒有舞台,立兩根木頭拉個幕布,打上幾個彩燈就成了。“冬天太冷,拉樂器的時候到後來手都麻了,沒感覺了。牧民們在家裡生起爐子,暖和一些。

  有時,表演用的靴子不夠,牧民們就拿來他們的靴子說,“你看這個能不能穿?”演出條件雖簡陋,但並沒有影響到牧民的熱情,有時兩個小時的演出會在牧民們“再來一首”的歡呼聲中延長至3個小時。等到演出完了,大夥兒也不散,並幫助他們把演出道具收拾妥當,才不舍地離開。

  斯琴巴特爾說,烏蘭牧騎不僅僅是一支普通的文藝隊伍。演出間隙,隊員們還要為牧民做飯、剪羊毛、撿牛糞、照相、理髮、修理家用電器等,幫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這也成為烏蘭牧騎精神的一部分。“撿牛糞、柳條,將牛糞曬乾了生爐子。還有理髮,都很受牧民們歡迎。”隊員們被牧民們親切地稱為瑪奈烏蘭牧騎,意思是“我們的烏蘭牧騎”。

  斯琴巴特爾介紹說,60年來,烏蘭牧騎隊伍已經擴大到75支,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加至40人左右,出行工具從勒勒車變成了汽車,燈光舞美設施也逐步邁向現代化。文藝隊還走出了國門,將“草原舞台之風”進一步刮向了世界。 如今,正藍旗烏蘭牧騎活躍在草原、戈壁和蒙古包之間,每年演出有上百場。

  “要做世界的烏蘭牧騎”

  斯琴巴特爾擔任隊長后,做的重要一件事就是對隊員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注重精神的傳承。2005年到現在,他用了十多年時間收集了烏蘭牧騎有關的文件、檔案、實物和照片,創建了正藍旗烏蘭牧騎榮譽室。

  他最感興趣的一件事就是聽老一輩的烏蘭牧騎隊員們講述過去的故事。哪怕聽上三天三夜,他也不覺得乏味。

  “每次聽這些故事,我好像又上了一堂課。”斯琴巴特爾是因為烏蘭牧騎才走上了藝術的道路。他說,在文化生活貧乏的年代,烏蘭牧騎帶給牧民的是精神上的慰藉,烏蘭牧騎的演員在牧民心中有很高的地位,從那時起,加入烏蘭牧騎就成了他的夢想。

  “我記得小時候,烏蘭牧騎有一次到我們家演出,我就過去看熱鬧。有一個大哥從箱子裏面掏出一個馬頭琴,那時我還沒見過,我說這是什麼。他跟我說,這是馬頭琴。”斯琴巴特爾說,當時就想,台上的他們跳舞跳得真好,如果有一天自己也能加入烏蘭牧騎,那就太好了。後來,他終於加入了進來,成為一名馬頭琴樂手。

  如今,讓烏蘭牧騎精神代代相傳是每一個老隊員的心聲。每年要演出不下100場,這也讓身為隊長的斯琴巴特爾面臨着不小的壓力。為了讓年輕人儘快成長,就必須要老隊員們發揮傳幫帶作用。60多歲的烏雲格日勒退休以後一直義務在烏蘭牧騎教年輕隊員跳傳統蒙古舞蹈,甚至還會像普通隊員一樣參加排練,上台演出。

  作為基層文藝隊的烏蘭牧騎,為何在過去60年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在斯琴巴特爾看來,表演隊的創作靈感也都來源於農村牧區牧民,把生活融於藝術中,他們是在用牧民們的語言演出,這也是烏蘭牧騎能夠長盛不衰的秘訣所在。“我們的演員來自牧區,他們清楚地知道在這裏生活的人們的習俗和他們的需求,在舞台上表演的內容也都來自牧民們的生活,所以深受牧民們的喜愛。”

  斯琴巴特爾表示,如今,烏蘭牧騎的演出條件有了飛躍式發展,旋轉式舞台、燈光的加入,演出效果更好了。隊員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藝術創作上,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希望新隊員們能傳承老一代烏蘭牧騎演員的精神傳統,為廣大牧民創作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於裝修網http://et.21cn.com/,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其他文章推薦】

桃園結婚包套幫你量身打造,最懂待嫁女兒心!

桃園機場接送24小時待命,專業推薦!

婚禮影片不NG,婚禮錄影mv精彩重現讓賓客感動熱議

台北桃園機場接送,網友超推,CP值超高,安全,寬敞又舒適

※新娘必看!桃園自助婚紗推薦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