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競價、內外勾結、哄抬價格 地下炒鞋市場的灰色“生意經”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 田珍祥)一雙售價為1399元的耐克AIRJORDAN1籃球鞋,幾經“鞋販子”翻炒,價格飆升至1.3萬元。34歲的趙聰不停地翻看微信群和球鞋交易平台,希望能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心儀的籃球鞋。然而,半小時后,他徹底放棄了。

一度被炒鞋者追捧的“椰子”鞋。  田珍祥/攝

  近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地下炒鞋市場異常活躍,一個號稱“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里,300多名“鞋販子”輪流出招,通過“虛假競價”“平台合作”“內外勾結”等方式哄抬價格,把一雙雙球鞋變為牟利的工具。

  火爆的生意

  趙聰喜歡收藏鞋。跟大多數喜歡收藏鞋的人一樣,他有自己的購鞋渠道。15年的時間里,趙聰購買了近300雙鞋用來收藏,密密麻麻地擺滿了他專門定製的鞋架。但近兩年,他買的鞋越來越少,原因是炒鞋的人越來越多,價格水漲船高。

  炒鞋市場的火爆從價格飆升速度就可見一斑。今年3月,一雙名為“AJ櫻花粉球鞋”的發售首日,30萬人加入網上搖號抽籤的大軍。在線下,原價1000多元的鞋沒過幾天就漲到1萬元。5月11日,原價為1399元的耐克“AJ1”籃球鞋發售,不到3天,價格就上升到1萬元。10月16日,《中國消費者報》記者登錄球鞋交易平台“毒”APP查詢發現,這款鞋的價格目前已經上升到1.3萬元左右。

原價1399元的球鞋被炒到上萬元。

  北京一所高校的大三學生王亮亮告訴記者,他從大二上學期接觸到炒鞋,目前通過炒鞋已賺了近5萬元。“一些限量版或者明星同款的鞋已經不是一件單純的商品了,很多人買來進行投資。”王亮亮說,網上高價格買來的鞋,真正穿的人很少,參與炒鞋的多數人把鞋當成牟利的工具,擊鼓傳花,等着下一位消費者來接手后變現。

  但炒鞋市場並非王亮亮所想的“穩賺不賠”。趙聰告訴記者,曾見過一名炒鞋者,以1萬元一雙的價格囤了100雙鞋,還沒來得及銷售,卻遇到品牌方追加發售,一夜之間,鞋子的價格回到了原價,炒鞋者賠了近百萬元。

  火爆的炒鞋生意不僅僅是“鞋販子”和購鞋者的鬥爭,甚至炒鞋者之間也會上演“全武行”。一名炒鞋者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在炒鞋圈流傳着一個案例:有人通過技術手段直接鎖定了ConfirmedApp(一款球鞋預定應用)上的預定,成功買走了80雙原價1899元的SPLY-350鞋。當他從線下門店提走自己的戰利品乘坐電梯時,遭到一群“黃牛黨”的瘋狂攻擊。

  “如今,這個市場非常瘋狂。”趙聰說,火爆的炒鞋市場,讓原本喜歡收藏鞋的消費者望而卻步,為了買到心儀的球鞋,他不得不加入炒鞋的圈子,“為的是第一時間掌握信息”。

  變味的市場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高端球鞋交易市場上較為活躍的是“毒”“NICE”“識貨”3家網絡交易平台。趙聰告訴記者,大多數炒鞋者都活躍在這些交易平台和專門的微信群里。

  在一個被很多炒鞋者稱為“北京最大炒鞋微信群”中,活躍着300餘人。在群里,成員之間經常發布一些球鞋的型號、價格、尺碼等求購信息進行交易。

  記者發現,一些參與炒鞋的人為了抬高價格,通常把一雙鞋宣傳成“稀缺資源”;一些炒鞋者為了迷惑消費者,甚至會虛張聲勢,採用各種欺騙的手法,引誘消費者上鈎。

  趙聰告訴記者,他曾經也被蒙蔽過。一雙adidas的鞋,“鞋販子”開出的價格是1.5萬元,但當他付款之後,對方卻稱貨被別人以1.8萬元預定,如果想要的話,需要加價1000元。“後來我才知道,這是炒鞋的慣用伎倆。”趙聰說。

  記者在調查過程中接觸到幾名“鞋販子”。其中一名劉姓男子告訴記者,平均每月可以賣出30餘雙鞋,價格從1萬元到5萬元不等。“炒鞋就是地下進行,鞋子原價本不算高,但是想要的話就要出高價買,這是規矩,不然我們怎麼賺錢?”劉姓男子說。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喜愛收藏鞋的消費者也像趙聰一樣,一邊抱怨瘋狂上漲的價格,一邊又因買不到心儀的鞋舍不得放下這條“地下”購買途徑。

  飢餓的營銷

  記者調查發現,除了炒鞋者,另一個推動炒鞋市場急劇升溫的是各大品牌方。目前,耐克、阿迪達斯等品牌發售明星同款、限量款、聯名款運動鞋,常採用預約搖號的方式。消費者往往需要填寫身份證、電話、姓名等個人信息進行預約登記,此後品牌方才會以“抽選”“搖號”等形式公布有資格購買的消費者名單。

  限量銷售和預約搖號銷售的方式,給消費者製造了一種稀缺感,從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炒鞋市場的亂象。北京一家品牌體育用品店的店員吳燕告訴《中國消費者報》記者,每次臨近新品限量發售,店內會被分配50至80雙鞋的名額,但往往來排隊的消費者能超過300人。“我們也知道這是飢餓營銷,但現在很多大品牌都這樣做,買不買都是消費者的事。”吳燕說。

  近年來,許多大品牌也陸續跟風採用限量發售、預約搖號的銷售方式,匡威、彪馬等品牌近期分別發布了幾款“限量款”“合作款”,吸引到不少消費者眼球,目前已經可以在某電商平台搜索到高於原價的一些鞋款。

  瘋狂的炒作

  在趙聰眼裡,一雙品牌鞋的價格已經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炒鞋者。“微信群里,成員會相互交流,相互交易,把鞋的價格抬高。”趙聰說,一款鞋由幾個“大販子”一商量,價格就上去了。

  除了在微信群里進行交易和哄抬價格,一些炒鞋者還把目標放在了一些交易平台上。趙聰告訴記者,常見的手法是“虛假競價”,主要的手法是通過交易平台註冊多個賬號,通過不斷交易抬升價格。

  “交易平台也縱容這種操作,甚至主動和鞋販子合作,因為價格賣得越高,平台越有利可圖。”趙聰說。

  一名參與炒鞋的王姓男子告訴記者,平台會私下和炒鞋者進行合作,“通過合作,讓更多的炒鞋者來平台銷售。雙方都想賺錢,所以平台只是表面上反對炒鞋,實際上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還有一種常見的手法是內外勾結。調查中,一名炒鞋者告訴記者,他們有時候會從零售商處拿到限量版的鞋,“店鋪有80雙鞋,我們會和店鋪合作,以高出原價的方式先把50雙貨拿了,但表面上還要做成現場購買的樣子”。

  “一雙喬丹鞋的價格可以隨着市場的需求量有起伏,但人為操控球鞋價格就不對了,這種畸形的溢價不應該讓普通消費者買單。”趙聰對記者如是說。

  ●專家觀點

  炒鞋該降溫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鞋類商品雖然屬於市場自主定價,但如果平台或商家相互串通,故意操縱市場價格,捏造和散布漲價信息,或利用虛假信息誘騙消費者購買,損害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同樣應該受到《價格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範。監管部門可以依法對類似問題進行調查,如果發現存在違法違規行為,應依法給予處罰。

  陳音江建議消費者理性消費,多關心商品的本身使用屬性,不要盲目跟風消費和炒作,刻意去追求購買所謂的獨特或個性商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俊海認為,通過營銷炒作和投機取巧來牟利,不利於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有關監管部門應及時出手“降溫”。 (田珍祥)

責任編輯:游婕

本站聲明:網站內容來源再生能源資訊網http://www.ccn.com.cn/,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及時處理

【其他文章推薦】

清爽沐浴乳,洗完不再"滑滑"的,身體不殘留添加物

※這裡有一流施工團隊,專業活動布置公司!

※想知道哪裡可以借租商業登記地址,幫你省下更多不必要的支出

※沙龍等級無矽靈洗髮精,回購率NO.1

桃園佛具店,專營佛教百貨用品佛具批發零售

板橋葬儀公司最新評鑑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