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醫療技術能力和質量水平實現雙提升

  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 田珍祥)6月22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在浙江杭州召開新聞發布會,通報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情況。據了解,近年來,國家衛生健康委從醫療服務供給側改革入手,一手抓醫療質量管理,一手抓以提升醫療技術能力為核心的專科能力建設,不僅不斷縮小了區域間醫療技術能力和專科水平的差距,還建設和培育了醫療技術的高地以增加優質醫療資源的供給。日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跟隨國家衛健委和其他40餘家媒體前往浙醫一院、浙醫二院、浙江邵逸夫醫院進行深入調研。

  浙江一院

  48小時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術

  器官移植手術因其難度大,成功率低,一直被認為是世界最難手術之一。有這樣一家醫院,在不到48小時的時間里完成14台大器官移植手術,這就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一院)。

  2017年3月20日,浙大一院包括院長王偉林教授在內的7位主刀醫生和十幾位助手醫生、19位麻醉醫生、30多位手術室護士,完成了1台心臟移植手術、2台肝臟移植手術、4台腎臟移植手術。同天,泌尿外科完成了4台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神經外科完成了兩台高難度開顱手術。

  浙江一院降服“尿毒症”的奮鬥歷程也備受關注。資料显示,慢性腎臟病是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常見重大疾病。目前我國慢性腎臟病的患病率已高達10.8%,患者數已超過1億人。慢性腎臟病如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最終將發展為終末期腎病,俗稱尿毒症。

  尿毒症患者體內各種毒素和代謝廢物不能通過腎臟排泄,大量積聚,導致患者出現吃不下飯、走不動路、晚上不能平卧、呼吸困難等癥狀,甚至導致心跳驟停和死亡。在中國古代,尿毒症被稱為“關格之症”或“癃閉”,意即上下不通,是必死之症。據統計,目前我國尿毒症患者已高達150萬至200萬,對患者造成嚴重痛苦,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沉重負擔。因此尿毒症診治不僅是醫學領域的重大科學問題,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為了降服尿毒症這一頑疾,浙大一院幾代醫務工作者進行了長達40餘年的艱苦攻關,從跟蹤國外技術到自主創新發展,最終成功超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浙大一院腎臟病中心採用腎臟移植聯合供體骨髓輸注的方法,顯著減少了排斥和免疫抑製劑用量。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成功了適合國人的“腎臟-骨髓”聯合移植技術,達到誘導“免疫耐受”的目的,成為國際上第3家成功開展這一技術的單位。首例患者已完全停用免疫抑製劑健康存活近8年,成為我國第一例無免疫抑製劑長期存活的腎移植受者。實現了腎移植患者不用免疫抑製劑長期存活的夢想。

  截至2018年6月20日,浙大一院累計完成肝移植2417例、腎移植5613例、骨髓移植1700餘例、肺移植 29例、心臟移植27例,整體移植存活率全國領先。

  浙江二院

  心血管創新享有國際聲譽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前身廣濟醫院)(以下簡稱浙江二院)創建於1869年,是浙江省西醫的發源地,也是國內首家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1989年)。百年前,浙醫二院創建了浙江省第一家醫科學校、產科學校、藥科學校,是國內最早的西醫院校之一。

  浙醫二院心血管內科是浙江省最早成立的心臟專科,以心臟疾病的介入治療作為學科發展方向,在複雜冠心病的介入治療、心力衰竭、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的研究,尤其在經導管瓣膜介入治療領域都處於全國的領先地位,具有一定國際影響。

  據介紹,心臟瓣膜疾病是老年人心力衰竭的最主要病因,在老年人當中發病率達13%,其中約1/3的重症患者在1年內死亡。傳統治療方法為開胸手術,心跳要停跳,藉助體外循環,手術風險大、病人痛苦多,很多老年人、或者非常重症的晚期病人根本耐受不了手術。

  中科院兩位著名芯片科學家兄弟的母親,身患嚴重類風濕,同時肺部纖維化,伴有主動脈瓣嚴重狹窄,生命危在旦夕,兄弟倆便帶着年邁的母親特地從北京趕來浙醫二院治病,效果非常好。

  來自東北的八旬音樂教授楊女士,因罹患晚期心臟瓣膜病,四處尋醫碰壁,萬念俱滅幾欲輕生。身心絕望之時,她找到了浙醫二院,心臟瓣膜團隊不用一針一線,通過心導管就巧妙地幫她換了心門。

  著名心血管專家、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副主委、浙醫二院院長王建安教授介紹,手術將高危患者心臟瓣膜病的年死亡風險從傳統藥物治療的50%下降至9%,且大大降低患者治療成本。

  此外,浙醫二院急診中心高效的創傷救治體系、日間手術病房的建設,也成為全國標杆。以日間手術病房為例,所謂日間手術,就是病人在同一個工作日完成手術或操作並出院。這些手術以前都需要住院3-4天,甚至更長時間。

  浙醫二院是國內最早開展日間手術的單位之一。2005年率先推行,在心血管造影、白內障手術等條件比較成熟的少數病種嘗試術后當天出院。2011年,正式在全院運作,並成立專門的日間手術病房,床位42+21張,搭建連廊,貫通樓宇,實現病區、手術室一體化,讓患者轉運時間“零”浪費,有效地整合資源,極大地提升效率,現在基本是全中國最大規模的日間手術病房之一,已接待數百次的海內外同行們的参觀交流。

  2017年,日間手術量達1.8萬台,佔住院手術總量24%以上。目前,醫院准入的日間手術病種80餘個。近期,該院又進行了新一輪日間手術准入評估,預計今年日間手術超過百個病種。

  邵逸夫醫院

  21年不設置門診輸液室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以下簡稱邵逸夫醫院)從建院之日起,就不設置門診輸液室。這是邵逸夫醫院在建院初就引進的美國先進管理模式之一,至今已堅持了21年。該院是國內最早實行委員會管理模式、門診不輸液、主治醫生負責制、患者就診一號終身制、掌上電腦執行醫囑、IPAD移動查房等一系列管理手段保障患者質量和安全的醫院。

  “竟然沒有門診輸液大廳、少了很多吵雜。”這是記者來到邵逸夫醫院的第一印象。每到流感高發的季節,不少掛着吊瓶的人把醫院座椅坐得滿滿噹噹。“感冒發燒,打點滴好得快”,對於現在人們來說輸液幾乎是一個萬能的方法。

  但不止“門診不輸液”這一特色,“病房不加床”“主治醫生負責制”等都是邵逸夫醫院一直以來的堅持。

  “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是世界衛生組織用藥原則。但在我國這種情況缺恰恰相反。輸液見效快,主要是因為藥物的用量增多了,而且輸液會造成抗生素的泛濫。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等省份已明確出台對門診輸液的限制性措施。

  “因為住在走廊、過道上的病人,沒法享受到病房裡病人同質的醫療服務,所以我們通過技術和細節、流程的優化,在不加床的情況下,讓更多病人在享受到更好的醫療質量的同時,能有更好的就醫體驗。”入院準備中心的徐玉蓮主任介紹到。

  蔡秀軍教授的完全腹腔鏡下繞肝帶法二步肝切除術——蔡氏ALPPS和范順武教授的改良小切口胸腰椎前路技術,在全球頂級學術雜誌Nature上獲專題報道並或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重大貢獻獎;姚玉峰教授的姚氏法深板層角膜移植法成為美國眼科醫師教材書中獨立的章節。

  邵逸夫醫院在國內率先設立入院準備中心,減少手術病人的住院時間。患者可“一站式”完成所有入院前檢驗檢查以及術前麻醉會診,縮短術前待床時間及平均住院時間。目前,邵逸夫醫院平均住院時間6.52天,位於國內三甲醫院平均住院時間最短之列。

  據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近年來,我國醫療技術能力和醫療質量水平顯著提升,不僅惠及了國民健康,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與讚揚。近期國際權威醫學期刊《柳恭弘=叶 恭弘刀》對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醫療質量和可及性排名的結果显示,我國從2015年的第60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名,短短一年間上升了12名,是全球進步幅度最大的國家之一。

責任編輯:游婕

【其他文章推薦】

清爽沐浴乳,洗完不再"滑滑"的,身體不殘留添加物

※想知道哪裡可以借租商業登記地址,幫你省下更多不必要的支出

※沙龍等級無矽靈洗髮精,回購率NO.1

佛具宗教文物600坪清幽寬敞的參購空間

板橋葬儀公司最新評鑑結果

屏東熱泵熱水器及太陽能熱水器哪一款適合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