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韌性城市”時,應關注些什麼?

  韌性城市,韌在何處

  半月談記者 張展鵬 何磊靜

  新冠肺炎疫情讓韌性城市的話題廣受關注。面對城市安全的時代大考,在“十四五”即將到來的關鍵窗口期,重新審視、定義韌性城市的內涵,正當其時。那麼,當我們談論“韌性城市”時,我們應當關注些什麼?

  何謂 “韌性城市”

  今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的批複中首次提到“建設韌性城市”,而在《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再次出現了“建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的表述。

  在工程力學領域,韌性指“回到最初的狀態”,“韌性城市”則強調一座城市在面臨自然和社會的慢性壓力和急性衝擊后,特別是在遭受突發事件時,能夠憑藉其動態平衡、冗餘緩衝和自我修復等特性,保持抗壓、存續、適應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韌性城市能夠快速分散風險、自動調整恢復,從而有效抵禦外來衝擊和減緩內部災害。

  “韌性指標”是衡量韌性城市建設水平的一大參考,包括城市空間布局是否合理、組織動員是否順暢、治理方式是否有效等,其焦點更側重在事先預防方面,即強化風險意識,讓城市擁有充分準備去抵禦“非常態狀況”的衝擊。

  越是在全球佔據突出地位、具備不可替代的角色功能的城市,其構建韌性城市方略的緊迫性就越強。半月談記者了解到,一些國外大城市已開展起韌性城市的建設實踐。如倫敦出台《管理風險和增強韌性》報告,紐約推出“一個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紐約”計劃等。

  在國內,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地也以政府工作報告、城市總體規劃等形式,強調了韌性城市的重要性。

  韌性城市建設為何重要

  當前,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其人口、建築、財富、生產等要素均持續集中。城鎮化進程加快使城市面臨的不確定因素和未知風險不斷增加。突發性傳染病、恐怖襲擊、氣候災害已成為全球各大城市的共同挑戰。

  面對新變局,一些城市的發展觀仍然局限在單純的“謀增長、快增長”層面,城市的整體安全度大多不在優先考慮的層面。對於可能遭遇的“非常態狀況”,一些城市的防範意識仍不夠強。

  “當前城市建設的短板主要體現在健康、安全和基層民生保障方面,這也是左右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說,唯有細化、優化城市規劃,方能在外部環境突然變化時,讓城市仍具備強有力的抵禦衝擊、適應變化及自我修復能力。

  因此,城市建設僅強調“抗災”已難以很好地應對風險,以“耐災”為核心的“韌性城市”治理思路,適應了全面提升城市的彈性和安全性、保障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

  儘管各個城市的規模、發展階段乃至災害隱患都有所不同,但建設韌性城市一定是宏觀層面的必然選項。

  優化“三鏈”,提升城市“柔性”

  專家認為,從“十四五”開始,關於城市基礎設施、交通通信、食品物資等要素的建設規劃,不僅會考慮到城市日常生活的需求供給關係,更將考慮在重大突發事件下各種資源的承載力,以提升城市韌性。

  城市要提升韌性,務必要先提升“柔性”。這裏的“柔性”,指的是城市在面對突發災害時所表現出來的靈活性。

  簡單舉個例子,對於一些應急裝備和物資,一座城市可能大多數時間都用不着,但仍然要具備短時間內生產、轉產相關物資的能力。這樣,危機發生后激增的“彈性需求”方能被有效滿足,保障城市資源在短時間內快速供給。

  防疫期間,國內一些城市能夠組織所在地企業在短時間內跨界生產口罩、呼吸機等物資,就是其產業鏈足夠“柔性”、足夠多元的體現。

  提升城市“柔性”, 增強城市整體安全性,重在“三鏈”。除了上面提到的產業鏈,還有城市鏈和信息鏈。

  構建城市鏈,主要考慮的是當前城市群的發展態勢。隨着城鎮化的發展,城市人口的流動已從城市內流動轉變為城市間流動,風險防控越發呈現出跨域性與連鎖性特點,更容易牽一發而動全身。

  因此,城市群之間更需要長效化、可持續地強化政策同步、標準統一、結果互認。通過發揮中心城市和大城市設施完善、服務水平高的優勢,開展城市群安全風險評估,建立區域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應急資源保障合作機制,統籌重要戰略資源、科學確定管控級別、有效降低救災成本。

  此外,還要升級信息鏈,持續提升應急反應速度。

  下一步,各城市應重點提高5G、雲計算、物聯網、智能終端等基礎型信息設施的區域覆蓋範圍,支撐信息資源的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互通和協同共享,藉助大數據技術進行評估分析,判斷是否存在供給缺口或冗餘,保障重大風險災害時期的正常生活。

  鍛造心理韌性,構建“軟支撐”

  打造韌性城市,既要周密布局基礎設施、物資儲備、產業發展等“硬資源”,也要提升社區組織動員能力,涵養成熟的民眾心態,悉心培育公民科學素養,構建“軟支撐”。

  作為城市治理的基礎性單位,社區是民眾參與韌性城市打造的最直接載體。面對風險時立即展開行動,形成“自下而上”的修復功能,能夠對城市的防禦、恢復、反彈起到關鍵作用。

  相關人士建議,未來應重點建設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的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升社區在危機面前的響應能力。

  涵養成熟的民眾心態,是為了讓市民在災難面前保持積極、堅強的面貌。有媒體報道,作為輻射全國的心理諮詢與危機干預熱線,“希望24熱線”今年上半年接到的求助學生來電數超過去年全年,其中不乏小學生。未來,各地應強化對於市民的心理諮詢與干預,提升市民的歸屬感和向心力,建立共同抗擊風險的情感聯結,以便在危機來臨時迅速提振心理防線。

  培育科學素養,是為了讓市民在風險面前不因恐慌而自亂陣腳,讓城市的危機動員更高效。因此,要大力度地普及科學知識,加強安全教育,提升防災意識。運用線上線下多種方式宣傳、推廣應急知識,普及突發情況下的生存技能,並適時舉行自然災害、恐怖襲擊、疾病傳播等救災演練。

【編輯:陳海峰】 網站內容來源http://www.chinanews.com/【其他文章推薦】

※天然草本沐浴露,保濕沐浴露,無添加香精嬰幼兒皆適用!

※神桌、神明桌、佛具、佛像、訂做與整修專家

※2020最新防盜設備電子防盜門,防盜扣,智能安裝有效達到警示作用

※想知道哪裡可以借租商業登記地址,幫你省下更多不必要的支出

飾金買賣即時牌價-黃金資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