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食癖背後的隱形殺手!缺乏這些微量元素竟讓健康亮紅燈

異食癖是一種令人困惑的行為異常,患者會持續攝取非營養物質如泥土、紙張或冰塊。最新醫學研究指出,這種看似怪異的舉動可能與體內微量元素缺乏密切相關。

鐵質不足被認為是異食癖最常見的誘因之一。當人體缺鐵時,可能引發一種稱為「缺鐵性異食癖」的特殊狀況。研究顯示,約有50%的缺鐵性貧血患者會出現強烈想吃冰塊的衝動,這被醫學界稱為「食冰癖」。

鋅元素缺乏同樣不容忽視。這種重要礦物質參與體內數百種酵素反應,一旦不足可能導致味覺異常,使人對非食物物質產生異常渴望。臨床觀察發現,補充鋅劑能有效改善部分患者的異食行為。

鈣與鎂的失衡也可能是潛在因素。這兩種礦物質共同維持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缺乏時可能幹擾大腦判斷,導致進食行為失控。特別是孕婦與兒童,對這些營養素的需求更高,風險也相對增加。

維生素缺乏同樣值得關注。維生素D不足可能影響鈣質吸收,間接導致異食傾向;而B群維生素缺乏則可能損害神經功能,加劇異常飲食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微量元素缺乏與異食癖的關係是雙向的。長期異食可能進一步惡化營養吸收,形成惡性循環。例如攝取黏土會阻礙鐵質吸收,而過量食用澱粉類非食物則可能影響鋅的利用率。

診斷異食癖時,完整的營養評估至關重要。血液檢查能準確反映鐵蛋白、鋅、鈣等關鍵指標。治療上,在排除心理因素後,針對性補充缺乏的營養素往往能顯著改善症狀。

預防勝於治療,保持均衡飲食是遠離異食癖的根本之道。富含鐵質的紅肉、深綠色蔬菜,含鋅量高的海鮮、堅果,以及乳製品等,都應適量納入日常飲食。特殊族群如孕婦、成長期兒童及素食者,更需注意營養監測與補充。

當發現自己或家人出現異常飲食傾向時,應及早就醫檢查。透過專業醫療團隊的評估與指導,大多數與營養缺乏相關的異食行為都能獲得有效控制,重拾健康飲食習慣。

【其他文章推薦】

尋找板橋牙周病治療的醫生,請推~
寶寶牙齒脫鈣的原因其實來自多種原因
兒童牙齒矯正推薦名單